伴隨著“中國制造”,“中國創造”走向世界,漢之光華將以卓越的
服務能力協助我們的客戶完成全球知識產權布局。
張小龍曾經說過:“產品經理永遠都應該是文藝青年,而非理性青年”。作為喬布斯的信徒,張小龍打磨的微信,充分顯示了一個文藝青年極致純粹而又以客戶體驗至上的產品策略。
01 微信:價值5000億元的商業帝國
2018年中國企業專利數量排行榜中,騰訊以1681件專利數量位列第八,是前十企業中唯一的互聯網公司。作為騰訊的核心產品,微信在行業內依舊保持霸主地位。
微信目前月活躍用戶數量已經達到了 10.825 億。而與去年數據相比,微信消息日發送次數450億,較去年增長18%;音視頻通話次數達4.1億次,較去年增長100%。其中,上線即將兩年的小程序已覆蓋超過200個細分行業,交易金額增長了6倍,截至去年12月底累計創造了超過5000億元的商業價值。
微信作為一個平臺型的產品,集成了眾多豐富的,能給用戶帶來不同功能和體驗的模塊和工具,已經成為了騰訊公司最為重要的移動互聯網的入口。同時微信作為一款產品已經融入了我們的生活,并逐步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方式。
根據參與微信研發的產品和開發人員介紹,微信最初只不過是騰訊廣州研發中心(主要負責騰訊的QQ郵箱產品)大概不超過十個人的團隊抱著“嘗試”的態度試驗出來的。那是2010年下半年,正處于移動互聯網爆發的前夜,當時ios和android平臺作為新平臺開發者也相當少。
10月份,一款叫做kik messenger的應用發布,直接導致2011年成千上萬的類kik應用被研發出來,這其中就包括后來大紅大紫的whatapp、米聊、line、kacao等。kik messenger的火爆源于它的極致簡單跨平臺,它是為移動而生的應用,幾乎不花任何力氣就在很短的時間基于手機通訊錄建立起自己的關系鏈,這對于很多web2.0時代的SNS應用來說,是不可能做到的。
很短時間內,它就以席卷一切的氣勢開始革命,首當其沖的是各國的運營商們,這個跨平臺跨國界的手機通訊工具,它可以在不同的手機終端實現文本圖片的消息溝通,秒殺短信和彩信體驗,它的體驗之極致,甚至讓當時的手機巨頭——黑莓——在自己的手機平臺封殺它。
在kik剛出來的時候,廣州研發中心、QQ郵箱研發團隊的老大張小龍就預見它的火爆之勢。張小龍當時給馬化騰發了一封郵件談這個事情,并申請廣研團隊做一個類似的應用出來。而馬化騰也已經意識到有10年歷史的QQ 并不是這個時代最需要的手機IM,一款更適合手機使用場景的IM 是需要的,不僅僅是用戶需要,騰訊也需要。他對此表示贊許,并仿照“微博”為這個應用起了一個名字——微信。
最初微信被定義為一款通知工具,主要有3個功能:
1.聯系人給你發信息時,它通知你;
2.QQ郵箱、QQ離線消息有新條目時,它通知你;
3.你在騰訊微博上收到私信時,它通知你。
僅此而已。
02 不被看好,也要瘋狂迭代
廣研的小團隊只用了不到四個月,完成了完成了微信ios 1.0版本的開發,于2011年1月21日正式發布。1.0版界面非常簡潔,功能也非常簡單,主要包括文字文字即時通訊、照片分享、更換用戶頭像三個方面,但是,跨平臺交流、極速輕快的樓層式對話和便捷的圖片分享功能給用戶帶來了非常良好的體驗。
馬化騰第一次使用給出了“體驗很贊”的評價,然而騰訊內部的其他眾多同事卻并不看好這個體驗簡單甚至有些簡陋的手機應用。
2012年5月份,微信發布了4.0版本,該版本的主要更新包括兩個方面:新增加了朋友圈和開發API接口。首先是朋友圈,其實是一個基于圖片分享的社會化網絡(SNS)。試圖讓每個用戶都參與到自己和他人的“圖片塑造生活”的設計初衷上去,朋友圈是吸引熟悉朋友之間互動的賣點,通過朋友之間的UGC與頻繁互動來增用戶的活躍度,保持產品的粘性。我們也可以從下面的故事看到微信團隊在研發朋友圈時的情景:
“朋友圈的整個研發過程耗時4個月,投入的人力不超過十個,但卻在這短短的4個月時間內,團隊完成了完整的30多個版本的開發迭代,我們形象的把這個開發過程叫做回轉開發流程,每天上午,開發團隊通過郵件接收產品經理整理出的下一個版本功能點啟動開發,傍晚的時候把功能交付給小龍和產品經理,他們在晚上就當前版本討論分析,然后在下半夜給出新的想法甚至方向,產品經理在天剛亮的時候把想法細化為一個個功能點發郵件給開發。周而復始。當團隊決定要發布朋友圈的時候,我想大家已經到了極限了,因為那時候還有bug沒有解決,小龍說:bug也是一種文化,就發了。”
這一次,微信用戶過億,張小龍一舉成名,圈內圈外將張小龍推向神壇,“微信之父”的美名不脛而走。
“喬布斯的成功說明了什么?”在知乎社區上,張小龍回答道:“說明純粹也能成功。”已經將微信送上軌道的張小龍,或許從內心深處,仍希望堅持這種純粹。張小龍認為喬布斯的成功源于純粹,微信也一樣。
03 面對質疑,不解釋不回應
但正是在微信成為騰訊核心競爭力的過程中,業內開始理性地看待張小龍,正如人們對微信商業化存有的質疑一樣,毀譽參半。
張小龍給世界的第一張名片是Foxmail創立者。1997年,張小龍自使用己編程的Foxmail面世,并迅速憑借口碑達到400萬用戶。
“如果沒有微信,張小龍或許不會成為名人,但即便沒有微信,他也已經是中國最優秀的程序員之一。”一位互聯網行業人士如此評價道。在上世紀90年代末,張小龍是與求伯君、雷軍、王江民等頂級程序員齊名的軟件程序員。
但張小龍并未選擇創業。2000年初,Foxmail軟件被博大公司以1200萬元人民幣買走。當時,張小龍曾對外表示,自己并不看重所謂的話語權,并意識到“與其一個人寫程序,不如組織一大堆人寫程序”。
2005年,博大又將Foxmail及其知識產權賣給了騰訊,張小龍及其團隊成為騰訊員工。騰訊給予張小龍較大的自由空間,任命其為騰訊廣州研發中心負責人,該研發中心被允許在騰訊總部深圳之外自成一體。
2007年,QQ郵箱因推出“超大附件”等功能一舉成功,成為中國用戶人數最多的郵箱,張小龍團隊再次證明了自己的實力。張小龍的幸運在于騰訊較為靈活的機制,決定做微信產品時,他只是給馬化騰寫了一個郵件,做了幾點說明,馬化騰當晚便回復同意。
在微信起步階段,馬化騰亦給予其較大的資源傾斜。2010年11月,微信立項。2011年1月24日,iPhone版微信面世。2011年10月左右,馬化騰號召每個騰訊員工使用微信。
在騰訊內部,馬化騰是第一號產品經理,張小龍則被稱為第二號產品經理。兩者經常表現出志同道合的親近。
憑借2012年初微信用戶過億的亮眼戰績,騰訊被認為拿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船票。
張小龍表示:相比從程序員直接過渡到職業經理人,成為一個帶著許多人一起做產品的產品經理更適合自己。
《商業價值》主編、極客公園創始人張鵬認為,張小龍的意義在于證明了極客精神在中國的可能性:能理解用戶需求的人不少,但很少有人能像張小龍這樣,不是簡單迎合,而是引導并讓用戶形成新的行為習慣。
一個細節便是,對“已送達”狀態的處理。張小龍認為,與郵件顯示“已送達”不同,作為實時溝通工具,微信顯示“已送達”則會給接收消息的人帶來壓力,影響用戶體驗。
張鵬認為,微信的意義不僅在于它是一款成功的產品,它還把人機關系和交互模式徹底互聯網化了,在微信幾個版本的升級過程中,不乏對微信的批評和質疑之聲,例如發朋友圈文字太困難、微信缺乏商業化能力等。對這些,張小龍不解釋不回應。
2013年6月初,微信5.0版本面世,對微信公眾號做了折疊和調整,明確表示“微信不是營銷平臺”。
與張小龍有過一些接觸的人士對張小龍的印象多是淡泊名利,雖然被冠之以“極客”稱號,張小龍卻認為,極客對互聯網的推動作用或許被夸大了,商業公司對互聯網技術的推動作用其實更大。
在討論搖一搖的界面設計時,張小龍本來想用維納斯或者大衛雕像,但考慮到“裸露”可能帶來問題,就換成了一朵花。面對年輕學生“粉絲”,張小龍則建議他們多讀讀哲學類的書,即使從事技術工作,哲學也有助于“了解人性,而非所謂用戶需求”。
在外界看來,張小龍的這種“文藝”特質對微信產品本身有很大影響,但張小龍本人卻不以為然。
04 不再是簡單的“微信之父”
在部分業界人士看來,隨著微信發展,它幾乎承載了騰訊的未來。張小龍締造了微信,但微信顯然已不再屬于他一人。2012年10月左右,騰訊高層對未來微信可能面臨的問題總結出三大方面:微信與社會的關系、與行業的關系、與國外市場的關系。
隨后問題依次出現:微信的信息安全問題引起關注;微信威脅到電信運營商,并在合縱連橫中與之達成妥協;微信在硅谷開設辦公室,其國際化成敗將驗證微信成功的可持續性。
在瞬息萬變的移動互聯網時代,這些問題緊迫關鍵,但似乎與張小龍自己的關系已沒那么緊密。
在微信5.0版本中,團隊內載的一款游戲頗受關注,騰訊嘗試在微信游戲領域小試牛刀。不過,微信游戲后來皆由騰訊互動娛樂部門負責。
附著在微信平臺上的部門會越來越多,外界擔心,微信和騰訊的關系是否會發展為類似Android和Google,而張小龍會否像Android之父AndyRubin一樣,將被限制權限,束之高閣。
對此,騰訊方面則回應道,隨著微信的平臺化,與微信合作的部門必然會增多。從微信的發展態勢來看,騰訊還是將微信產品本身和嫁接在這個平臺上的其他產品做了較好的區隔。比如游戲隱藏在選項里,可關掉可卸載,不打擾用戶。同樣,微信支付亦盡可能地平滑對接微信和財付通等第三方支付,不影響微信本身的使用體驗。
目前,微信承載著騰訊在移動端很大的希望。騰訊已將微信的國際化視作整個公司國際化的嘗試。對張小龍來說,隨著微信的擴展,自身對微信的控制力會減少。對馬化騰來說,張小龍和微信則有除了產品、平臺之外的更大意義:成為騰訊自我革新的“鯰魚和杠桿”。
今年1月9日,2019 年微信公開課 Pro 正式開幕,這是微信在廣州主場上每年都會舉行的重磅活動。和往年有了些許不同,張小龍的演講調整到了9號晚間的“微信之夜”上,隨著一首《in my secret life》結束,舞臺大屏幕開始播放用戶對微信的“吐槽”視頻。有的用戶希望微信推出一個老年版本,有的希望屏蔽大段大段的語音,還有的說,世界上最遙遠的朋友圈,就是我對你開放朋友圈,你卻對我三天可見。
“每天都能聽到這樣的聲音,我們已經習慣了。”騰訊集團高級執行副總裁兼微信事業群總裁張小龍身穿白色衛衣,出現在演講舞臺上。他表示,“每天有5億人吐槽,還有1億人教我做產品。微信7.0版本更新后,更是如此,但微信要跟上時代的發展,必須要不斷做出改變。”
在這一點上,他和喬布斯說了一樣的話。
前不久在"日經亞洲評論"上,就出現了一份"AI專利申請企業排行榜",而在這份榜單中,可以看出不少國內外的企業,都申請了大量AI專利。當中騰訊就以766項的申請專利數量,排在了榜單中的第8名。騰訊已經發展了兩個AI的平臺:騰訊AI Lab、微信AI。
微信AI主要專注于——以聊天機器人為方向,從語音和音頻、語言處理、文字識別、語言識別、內容理解方面等等的研發。而以上這些研究,其實已經在微信上運用了。比如語音轉文字輸入、通過掃碼進行付款和關注、掃一掃翻譯等等。
微信還在改變。